金礦堆浸提金工藝流程簡單、能耗低、設備配置少、基建投資和生產成本低,應用廣泛。多適于處理氧化礦石、井巷開拓過程中采出的副產礦石或表外礦石等低品位金礦。
破碎、制粒、預處理、浸墊建設、筑堆、溶浸液配制、布液和集液、富液(貴液)加工處理
金礦石堆浸一般不破碎(占30%),二段破碎后礦石粒度為30-50mm(占53%),三段破碎后礦石粒度為9-19mm(占17%)。
針對一些礦粉和含黏土較高的金礦石,需先進行制粒,其流程:向礦石中加入一定量(3-6kg/t)水泥、石灰膠黏劑,并添加適量氰化鈉溶液,使礦石保持8-12%濕度,固化8-12h,形成團礦。
在制粒過程中,有時需添加溶浸液,對礦石進行預處理,其目的是提高浸堆的滲透性和礦石有用成分的浸出率。
為了匯集富液,防止溶液滲漏,在筑堆前需對堆場進行底部修整和鋪墊(或稱鋪底)。建設浸墊的材料主要有粘土、砂子、礫石、瀝青、鋼筋混凝土、塑料薄膜或橡膠塑料板等。視材料不同,墊層厚度一般在300-600mm,在墊層上用塊礦鋪砌縱向與橫向排液溝,最后在整個底板再鋪一層大塊礦石,以保護底墊。
筑堆的目的是使礦堆具有良好而均勻的滲透性,并保證邊坡不會坍塌。一般,堆高為3-9m,原礦堆浸礦堆可高達46m。筑堆方式有多堆法、多層法、斜坡法等。多數金礦堆浸選廠常采用汽車、前端裝載機、推土機運卸礦石筑堆,同時及時松動,防止礦堆被機械壓實。
用水與溶浸劑按一定的配方,配制成用于從金礦石中浸出有用成分的溶液或溶浸液。常見溶浸劑包括有硫酸、硝酸、鹽酸、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銨、碳酸氫銨、硫酸鐵、氯化物、碘化鈉、碘化鉀、硫酸銨、空氣、氧、高錳酸鹽、含氮氧化物、過氧化氫和氯酸鹽等。溶浸液的配方及其用量需根據礦種、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來確定,金礦堆浸常采用堿性的氰化鈉溶液作溶浸液。
布液是將溶浸液均勻地噴灑在礦堆頂部表面上,由配液池、泵、輸液管以及鋪設于礦堆上的噴淋管和噴淋器等組成布液系統。在噴淋過程中,一是要使溶浸液均勻地噴淋在礦堆上,二是要達到所需噴淋強度,即單位時間內在單位面積上的噴淋量,通常為0.1-0.4L/m?min,噴淋時間約占總時間的1/3-1/2。噴淋后,來自堆底的富液經液溝匯入集液池,然后用泵輸送至車間加工處理。
采用炭吸附與解吸電解或鋅粉置換沉淀提取金礦。活性炭因吸附礦漿中的金而成為載金炭,在吸附作業完成后,含載金炭的礦漿通過空氣提升器送至提炭篩將礦漿與活性炭進行分離。經過篩分沖洗后,礦漿送至解吸電解作業。